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后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13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條例》,這是時隔近12年之后的修訂。這部與時俱進、靶向精準的黨內法規,從“過緊日子”切入,為新時代作風建設注入了強勁動能,充分彰顯了持之以恒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和政治擔當。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新《條例》將“帶頭過緊日子”“騰出更多資金用于發展所需、民生所盼”明確寫入制度章程,既為公共財政套牢“緊箍咒”,又為民生福祉裝上“安全閥”,這既是對“公款姓公,用之有據”底線的剛性守護,更是對“權為民所用”的初心踐行。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優化資源配置、嚴控行政成本,將有限財力精準投向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急需領域,是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夯實發展根基的戰略選擇。黨員干部必須深刻認識《條例》的政治意義,將執行《條例》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檢驗,把節約下來的“一針一線”轉化為用于補齊民生短板的“真金白銀”,讓“政府緊日子”的清風吹開“百姓好日子”的繁花。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落實“過緊日子”根本在于繃緊思想之弦。新《條例》著重強調宣傳教育,要求“通過新聞報道、文化作品、公益廣告等形式,廣泛宣傳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秀品德,宣傳闡釋相關制度規定,宣傳推廣厲行節約的經驗做法和先進典型,倡導綠色低碳消費理念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紀檢監察機關應當不定期曝光鋪張浪費的典型案例”,旨在擰緊黨員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糾治“四風”如“逆水行舟”,斷不可有“中流歇槳”之懈怠,尤須警惕“堤潰蟻穴”之麻痹,必須堅決克服“松勁歇腳”的疲勞心態,徹底糾正“小節無礙”的錯誤認識。要深學細悟《條例》精髓要義,從中華五千年歷史的鏡鑒中汲取智慧,從黨的艱苦奮斗光榮傳統中感悟力量,以違規吃喝等各類反面典型為“警示鐘”,通過對照反思校準行為坐標,將外在紀律要求真正熔鑄為內在精神追求,以身作則涵養崇尚節儉、反對浪費的新風正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新《條例》將“反對浪費”的要求落細落小、抓嚴抓實:要求“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肴,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規定“會議活動現場布置應當簡樸,工作會議一律不擺花草、不制作背景板”等等,這些直擊痛點的細化規定,標準更嚴、籬笆更密,直擊奢靡浪費之“七寸”,釋放出越往后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作風見于微末,清風起于青萍,黨員干部須做厲行節約的“排頭兵”,從“車輪腐敗一次不容”的鐵律,到“調研餐標一桌不逾”的戒尺;從會場布置刪繁就簡、文件紙張正反打印,皆須一以貫之、身體力行,堅決摒棄“講排場”“好面子”,于細微處踐行“過緊日子”的政治自覺,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以“厲行節約”之擔當,讓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光芒永放。(作者: 賈沛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