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經濟大省挑大梁的四個著力點: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提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2024年,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河南、湖北、福建、上海、湖南十省市以占全國僅兩成的土地面積,貢獻全國超六成的GDP,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在穩定全國經濟基本盤、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統計數據顯示,經濟大省在推動全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經濟總量看,2024年,十個省市的GDP累計超過82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比重超過63%,消費主引擎拉動作用顯著。在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進出口仍保持穩健增長,實現進出口總額超32.7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74.7%,展現了較強韌性。其中廣東GDP連續36年保持第一,今年邁上14萬億元的新臺階。緊跟廣東的是江蘇,GDP137008億元,二者屬于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是山東和浙江,GDP分別為98566億元、90100億元。第三梯隊是四川、河南和湖北,GDP分別為64697億元、63589.99億元、60012.97億元。
從經濟增速看,有7個省市跑贏全國5%的增速,其中江蘇、湖北經濟增長5.8%,并列第一。河南建成內陸地區首個國際公路運輸集結中心,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3萬列。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以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為代表的杭州“六小龍”刷屏全球互聯網,被外界稱為“神秘的東方力量”,凸顯浙江高質量發展的“頂梁柱”作用。經濟大省經濟發展結構向優、動能向新,新質生產力熱潮涌動,勾勒出中國經濟新圖景。
經濟大省之“大”,絕非僅在于體量之“大”,更體現在多個方面。作為經濟大省,廣東著力構建以創新為引領,以實體經濟為根基,產業科技互促雙強、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內外市場齊頭并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鞏固提升具有堅實發展基礎和增長趨勢、產業關聯度高、鏈條長、影響面廣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和發展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增長潛力巨大、代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鍛長板補短板,延鏈補鏈強鏈,努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2024年,上海、浙江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4.4%和3.2%,高于全國的2.68%。江蘇有172所高校,國家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數量也在全國領先,這些高科技產業和科研院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但積累了豐富的科技創新經驗,有更完備的產業體系支撐、雄厚的財力和發達的金融支持,因此在科技孵化、企業成長與技術創新等方面有許多先天優勢,經濟發展優勢疊加開放優勢,促使國際高端人才不斷向其集聚。
經濟大省在追求經濟增長“量大”的同時,也重視“質優”,尤其體現為產業結構、創新能力、風險應對和戰略保障等方面。山東省作為我國唯一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工業體系涵蓋了從傳統制造業到高新技術產業的所有領域。完備而又先進的工業體系讓山東在增強經濟韌性、抵御外部沖擊、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全球競爭力、吸引高端要素集聚等方面成績顯著。
四川是位于西部的唯一的經濟大省。得益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的實施,四川圍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從教育、科技、人才、平臺、創新主體培育等方面積極推進。全省擁有西部唯一國家實驗室、10個大科學裝置、139所普通高校、205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369家科研院所和超過1.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前瞻性布局了包括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綠色氫能等在內的25個產業新賽道,形成六大優勢產業,培植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功打造區域產業發展重要引擎,扭轉了GDP大而不強的發展態勢。
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基礎還不穩固,經濟大省更要責無旁貸、勇挑重擔,在持續鞏固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方面展現更大支撐帶動作用。經濟大省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支撐,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在新質生產力培育上,應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重點領域,推動改革舉措更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效。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應持續用力,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經濟大省挑大梁,挑的不僅是經濟增長大梁,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大梁。推進高質量發展,既要腳踏實地,持續夯實經濟“穩”的基礎,也要勇于突破,不斷積蓄經濟“進”的動能。2025年,經濟大省應繼續在穩增長、促創新、擴開放、惠民生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鍛造面向未來的新優勢,為全國經濟穩定增長注入信心和動力,通過區域協同和制度創新,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奮斗的號角已經吹響。經濟大省要干字當頭、迎難而上,接續奮斗、勇挑大梁,助力中國經濟航船在新的征途上劈波斬浪。
【本文作者為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博士生導師】
責編:李 懿/美編:石 玉